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紐約的朋友,紐約的雞尾酒 / 彩蛋般的雞尾酒吧:紐約東村民宅二樓的Pouring Ribbons by Debbie Huang









紐約的日常幾乎都是用”喝一杯“這件事來作結尾,忙碌的紐約客也許無暇與你相約任何活動,卻不會錯過每個喝一杯的機會,一如紐約客共同生活哲學:飯可以不吃,酒不能不喝, 在紐約聊到喝酒的事就跟在台北討論到牛肉麵,台南討論到肉圓一樣,每個人的答案都如此不同,卻又如此肯定。 旅居紐約多年的我也入境隨俗,但喝酒一直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開心。對我來說好的酒吧只有一個標準,就是酒要好喝,若能好玩就更是加分。Pouring Ribbons除了好喝好玩,座落於民宅二樓具備Speak Easy體質,但並不感覺特別做作,服務生算平易近人,沒有坊間Speak Easy吧的過度設定,又因位於離地鐵站較遠的東村邊陲地帶,不至於跟遊客強碰,即使週末也鮮少爆滿,也總還能安靜與同伴對話。座位還算舒適不至摩肩擦踵,燈光偏暗免補妝,半圓形挑高的大窗戶可同時看到窗外夜色及對面dive bar不同族群笑鬧風景等硬體條件,讓這裏成為親朋好友來訪時我的定番行程。


Pouring Ribbons每幾個月就更新一次菜單,由經營團隊及旗下吧台手共同討論研發,每個吧台手針對設定主題自由發揮,貢獻幾款創意調酒。菜單的平面設計則由其中一名侍者Rachel Gallea擔任,你能感覺這份創意團隊中人人有份,他們必須熟悉彼此設計的調酒,但當客人選中他們的作品時,得意的心情也清楚寫在臉上。一週前剛推出的新菜單“耍廢電視台”(As seen on Trashy TV)以美國垃圾電視文化為主,影迷的罪惡享受“Guilty Pleasure” 為輔,推出十六款因為太廢,所以很爽的全新調酒,菜單下方同時備註酒精濃度跟冒險度的級分,非常實用準確。當晚我點的第一杯是以我要活下去》(Survivor)設計的一款調酒, 這杯調酒是以蘭姆酒做基底,有我最愛的調酒元素斑蘭葉(Pandan)與牙買加蘭姆酒(Jamaican Rum),但又加了泥煤燻過的威士忌(Bank note Peated Reserve Scotch)所以喝起來並不死甜,層次分明濃烈,第二杯我選的是名人生死鬥(Celebrity Deathmatch)同樣也是濃度跟新鮮感級分強,這杯用了兩種龍舌蘭基底,其中一款有開心果調味,一款Mezcal加了利口酒野格(Jägermeister),口味很炫而且很濃。就在這時當晚的吧台手說我點的都是他們酒保布魯克的作品,而同伴點的兩杯《粉雄救兵》《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德州巡警(Walker, Texas Ranger)則是出自他手,多麽有趣的巧合,此系列菜單還有與卡戴珊一家同行(Keeping up with the Kardashians )吸血鬼獵人巴菲等(Buffy the Vampire Slayer)等。之前遇過的菜單還包含,66號公路(Road 66),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等,不過比起人類遷徙之路,我印象更深的是某次的情緒化作者(Moody Author)主題,我還記得那次我喝的是一杯向歡樂分隊(Joy Division)主唱Ian Curtis致敬的Lovage Will Tear Us Apart 一杯以經典調酒皇后公園( Queens Park Swizzle)為概念的龍舌蘭變調鹹版。次外就屬去年底的創新藝術家(Revolutionary Artists)菜單最讓我念念不忘。針對二十二名在藝術史上佔一席之地的藝術家,歷史人物如十八世紀瑪麗安東尼御用宮廷女畫家維傑樂布倫(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普普藝術之父安蒂沃荷(Andy Warhol),近年作品暴漲的紐約傳奇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到當代藝術炒作話題冠軍傑夫昆斯(Jeff Koons),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 亞洲藝術家代表則有艾未未,蔡國強跟村上隆,其餘女性藝術家則有前年英年早逝的伊拉克裔女建築師薩哈哈蒂(Zaha Hadid),芙烈達卡羅等等。蔡國強的那杯容器是中國風茶杯,抹茶粉加約翰走路,檸檬,荔枝,薑跟蘭姆酒,視覺呈現上插上了點燃的仙女棒,熟悉蔡國強作品的皆會心一笑。村上隆的那杯容器則是tiki造型杯,元素則有日本松茸,鳳梨,雪利酒,還有村上隆招牌笑臉太陽花的味噌奶油糖果餅乾,在視覺呈現及口味層次,皆充分融合藝術家創作的招牌風格。分享至此我想你已能明白為什麼在Pouring Ribbons喝酒不只是好喝,而且好玩,每次造訪都充滿驚喜收穫微長腦,每個人總可以在菜單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杯調酒。


主題菜單的藝術酒吧(artisanal cocktail bar)在紐約並不匱乏,但Pouring Ribbons 的調酒因其文化厚度而精彩,每次研讀菜單都給我一種他們不是在瞎掰,而是實際做過深入研究的認真誠意,像策展一樣與藝術家(吧台手)討論後,每人針對主題回應交出作品,這樣的工作方式讓所有輪班吧台手講到新菜單都十分興奮有參與感,又彷彿是個調酒美術館,吸引人們定期回去看特展。他們並不明確公告新菜單更換時機,大多時候他們也不接電話,今晚有沒對外營業往往必須親自跑一趟才知道,彷彿他們已盡了認真研發新調酒的本份,所以你也不該發懶(蠻多次因為被包場而撲空)。


聽說Pouring Ribbons前吧台手Brian Tasch 下週即將去貓下去一日駐店後除了深感人生緣分的奇妙及好酒無國界外,一方面也直覺這真是夢幻組合,因為Pouring Ribbons雖有bar food但沒熱食,來自紐約起司工廠Beechers Handmade Cheese 的肉盤跟起司雖已誠意十足,但有不知多少次我都一邊讚嘆調酒的精彩創意,一邊心想要是這時能搭配一份冠軍薯條該有多好,而如今這個念頭竟然就要實現了。



Pouring Ribbons
http://www.pouringribbons.com
225號逼大道,13-14
Avenue B, New York, NY 1000913-14
營業時間:每日晚間六點至凌晨兩點。





(撰文:Debbie Huang,旅居紐約藝術行政工作者並不定時於典藏線上專欄Seen by Debbie發表紐約所見藝文事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