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雞尾酒我想我可以自稱台南野雞。七年半前的衝動消費,一張紐約的單程機票。
降落紐約,矇懞懂懂,的確是衝著調酒而來,但其實連皮毛都還未長齊,沒想過能死皮賴臉活多久。
沒想到還真的殘喘至今,混了點每次回台灣就被三鮮調侃的名堂(三鮮我還是愛你們)。失業至今即將滿兩年,口袋漸空,但白日夢依舊,趁著空擋開著(拖著)破車,自以為浪漫的繞了美國一圈,除了想了解一下大家都吃喝些什麼以外更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民風能選出個搞笑藝人治國, 讓當選隔天所有紐約人面如枯槁的早餐就都點了杯酒。
美國,美利堅眾合國,是個對酒精愛很交織的一塊地土,禁酒令過後85年後的今天,還是深深的被其影響,除了戶外不能飲酒造成了中央公園野餐到處都是男男女女拿著紙袋包裹神秘液體暢飲,還有著不可思議的喝酒合法年齡21,聽說全美酒醉到送急診的大學生比例最高。 1920-1932禁酒令時期,美國黑幫們各個叼著雪茄,手裡掌握釀造,經銷到零售和酒吧一條龍,造成壟斷市場和械鬥爭權,解除禁酒令時訂定的酒類三級制度(Three-tier system of alcohol)也讓這裡的酒吧從此有著不一樣的遊戲規則。簡單說就是製造商,經銷商和零售商你只能選擇當其中一個角色。酒吧也是不得接受各類型的酒商贊助或投資。對於私釀的嚴厲管控也代表著無法合法使用旋轉蒸餾儀等蒸餾器具,連真空機都需要申請資料繁瑣的合法使用執照。就如Dave Arnold在自己的部落格Cooking issue 裡開的玩笑,在一個鍋裡試著加熱濃縮波特酒,合法。在鍋子上加蓋,合法,把鍋子微微打開讓冷凝在鍋蓋上的液體滴進旁邊的一個杯子,違法!
美國是調酒的起源地,紐約更是將雞尾酒發揚光大的重要推手。因著文化觀念和教育制度,在成長過程中有為數眾多的少男少女曾在酒吧裡打工賺零用錢兼學雜費(21歲才能合法飲酒,但18歲就可以合法在酒吧上班,這應該是某種why not精神),不管他調的是Vodka cranberry 或是Penicillin
,可以稱的上是全民調酒師。
所以,紐約,紐約的雞尾酒,Umm...,喝的有點辛苦。我想這大概是大部份老饕酒客來紐約的第一印象,我只能說,歡迎來到一個不是在只追求好喝的雞尾酒城市,更不是調酒好喝就會存活下來的環境。就像麥當勞最主要其實不是在賣你漢堡薯條,Momofuku noodle bar也不是要堂堂正正的用味增醬油來跟日本拉麵一較高下。這裡的酒吧更多賣得是一種商業模式,喝的是一種生活習慣與情懷。來紐約就別抱著杯杯讓你起立鼓掌的調酒,但廣度是可以期待的,因著太多文化的交融,大家都有自己家鄉阿嬤的Recipe可以做最新的改編,但最讓人興奮的還是藉著一杯酒可以認識的陌生人。這是個奇耙很多的城市,剛好大多數的奇耙都愛喝酒,或是因為酒喝多才成為奇耙。建議大家來了紐約可以一個人到酒吧喝一杯,可以稱得上是一種都市探險,右手邊坐著位中年女士,身穿禮服看起來像可能剛參加完大都會博物館年度Gala,卻戴著頭掛式紫色Beats耳機正頂著三個微弱的燭光在吧檯上賣力寫作。左手邊的面目猙獰蓄鬍大叔獨自喝著Negroni straight up還指名要Plymouth, 看似有點瘋癲但卻是頂著哈佛建築學歷,善於蒸餾技術與精釀啤酒,修車與下廚無一不精的奇才。身後的桌子則是一群剛參加完No Pants地鐵車廂快閃的年輕男女,只穿著小內褲就大辣辣的進來喝酒暢談剛剛看見多少同好與美腿。吧台轉角的年輕男性,穿著西裝,喝著Old Fashioned, 不時斜眼望去開開關關的酒吧大門再撇一眼手錶,肯定是要第一次見Tinder date. 紐約合發酒牌的酒吧有大約16000多家,而每個酒吧都是一個紐約的縮影。 你不會在帝國大廈的頂樓或是自由女神像的腳下認識真正的紐約。也不會在華爾街摸了金牛睪丸就真的發財。找個喜歡的巷弄,選間酒吧,幾杯酒的時間,你會透過幾個激情有趣的靈魂,融入這座城市。
感謝阿寬邀請,寫於10/21東村Shake Shack窗台座位,最後加映紐約旅遊提醒,點Shake burger 別忘了手動加點pickle,免費。#gamechanger
(撰文:GN,詹佳恩,專業調酒師,現居紐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