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要從去年此刻,落地8天的的紐約行說起。
下榻THE MARITIME HOTEL的時候已經近午夜,紐約的初體驗剛從一場高額的UBER接駁車鬧劇中結束。旅館倒是很電影場景,從大廳的氣味到厚重的藍色電梯門再到小巧但是迷人的房間與船屋式的大圓窗,都是。
還沒什麼地理概念剛下飛機腦袋空空的兩個人放下行李之後決定出去晃晃。這時候我還不知道我住在CHELSEA MARKET斜對面,也不清楚原來過了一條街就是肉品包裝區。我只看到了飯店隔壁有疑似夜店的門口有保全和都會男女聚集,然後飯店樓下是一間叫做『道』的時髦中餐廳。飯店旁有一家小巧且佈滿霓虹燈色的披薩店叫做STEALLA,裡面只有一個拉丁裔臉孔的店員還戴著墨鏡。
我們往看似有燈的方向走。沿著一些大型建物與街區晃蕩,經過一些還有人的小店以及像舞廳入口的街區轉角。然後我們坐進了一家有酒吧與餐桌後頭也有ball room的BAR。吃了生蠔點了一杯喝完就沒印象的house cocktail。那是第一次看到以往只能在螢幕與雜誌上看到的超大枝裝飾薄荷葉。
然後我們往回走,回到了一間從黑底白色字招牌就會讓你覺得可以窩進去的小店既使它招牌上寫的是COFFEE,但因為門口外站著一些有點hipster的男女,我覺得是可以走進去看看的。
店內很小巧,前頭有一群人站在咖啡式的吧台,手持啤酒與各式杯子。然後我們往後走,在不大的座位區找到了位置。空間內的情調是舒服的,有點過去台北咖啡館一直想模擬的歐美氣氛。但在這裡很自然。我們拿了menu。然後我在裡頭發現了雞尾酒。有咖啡做的特製調酒,但也有經典雞尾酒。
重點是,上面有Bronx與Brooklyn。
喜歡Bronx這杯酒是源自於一本叫做《雞尾酒裡面為什麼沒有雞尾巴》的書。謠傳這杯酒讓一堆上流男女在大白天就喝醉然後去到布朗克斯動物園看見了粉紅色的大象。但相較於Manhattan,這是一杯在台灣少有人知道的酒,或說,除了紐約人,大概沒什麼人會知道這一杯以洋基球場和動物園所在地為名的經典紐約雞尾酒。
那種感覺很難形容得貼切,在紐約喝紐約才有的經典調酒,布朗克斯與布魯克林,興奮感其實已經凌駕於所有感官之上,但是兩杯酒喝完之後,原來這樣多年只能臆測的那些,都安安穩穩地落到了心底。
所有事情都回到了一杯雞尾酒該有的樣子。
後來幾天去了一些經典餐館與酒吧,除了葡萄酒與啤酒,大部分時候是喝著不同人做的馬丁尼,也喝了經典的『盤尼西林』。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很直接地喝著『紐約的雞尾酒』,沒有想過要去什麼超級名店世界五十大酒吧,有的酒吧行,都是藉著紐約友人帶路的偶然際遇,比方Dead Rabbit在華爾街邊陲港邊的新酒吧Black Tail,Angel Share,Nomad Bar,Elephent Bar,Fuku+,MACE,Bar goto。
然後,在機緣與巧合的安排下,我們到了POURING RIBBONS,一間位在東村邊緣的2樓小酒吧,週日夜,那是我們在紐約的倒數第二個晚上。那是一間少見的明亮酒吧,有的是溫暖而不是陌生與距離,站在吧台裡面工作的眼鏡仔叫做Brian,酒單裡面全是藝術家的名字與插圖,酒牆上有一整個系列的chartreuse。那一季的酒單主題是藝術家名人系列,我太過好奇接連喝了Andy Warhol,蔡國強,Damien Hirst,Jeff Koons等等,可能還有外加一杯或兩杯shot,因為和Brain用破英文相談甚歡,於是交換了我們在台北餐館的資訊,他說隔年他有計劃到亞洲旅行,他說他知道台北其實有很多厲害的調酒師。
但在我喝醉以前,我知道我遇見了這趟紐約行最值得遇見的酒吧工作者。他沒有架子,做酒邏輯清楚,很容易流露出文化思考的底蘊,而重點是,在老闆的支持下,他和他的夥伴打造出令人難忘的喝酒體驗。很紐約。比看youtube裡的酒吧影片或電影還令人興奮。那應該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紐約創造力與氣質。那晚,沒有一杯酒是隨便或過度賣弄的,並且,在易懂的趣味裡頭,存在著一種很別緻的舒服。
回到台北之後我寫了email給Brian,試著保持聯絡與想像空間,並藉由台灣前往紐約的友人傳遞一些問候與致意。然後,幾個月前,他在信裡面說他要來台北玩了。
很好,那你要來做個一晚快閃的bartender嗎?我們問。他說好。酷。
以我們剛換上的紐約主題雞尾酒單為延伸,他說可以做五杯很紐約地區故事的雞尾酒。太棒了。絕對是。
於是,『紐約的朋友,紐約的雞尾酒』,理所當然成了主題。日期訂在10月23號星期二,是Brain短暫落地兩天的頭一晚。在貓下去敦北俱樂部&俱樂部男孩沙龍,我想的是,一場低調的溫暖的不用大張旗鼓的雞尾酒派對,能讓去過與沒去過紐約的人都能一起參與進來的蒙太奇。當然,一切是以雞尾酒為名,但對我來說,這是為去年那趟短暫且奇妙的紐約行,做一個電影般的結尾註記。
在這其中,有趣的是,在持續交換信件確定酒單內容的過程裡,我們也藉由操作一個紐約調酒師的紐約雞尾酒,更認識了紐約一些。
Brain要分享的雞尾酒有『QUEENS』,『CHAMPAGNE JULEP』,『KNICKERBOCKER』,『IMPROVED “OLD FASHIONED” COCKTAIL』,『MARTINI(IMMIGRANT)』。然後我找來了十個在紐約曾有過去與現在的朋友,一起寫了一點關於他們自己的『紐約的雞尾酒』。
好玩的是,這是一場沒有任何名氣與炫技的調酒師客座之夜,在台北這個夜夜都有雞尾酒場景發生的城市裡,這或許會更趨近於朋友與朋友間的派對。而我想要我們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讓事情回到一杯雞尾酒該有的樣子。
很直接的開心。
就像當時在紐約我所感受到的那樣。
(撰文:陳陸寬。貓下去負責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